如果说眼球是一台照相机,那么眼底就是照相机的底片。眼底是全身唯一一处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血管的部位,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以及健康状况,许多全身疾病都可以从眼底反映出来,比如眼底出血可以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,而高血压、冠心病以及肾病等也都可在眼底留下“蛛丝马迹”。因此,定期检查眼底,及时发现早期病变,对于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。
“免散瞳眼底照相”是目前最常用的眼底检查方法。它可通过采集到的图像发现不同的眼底表现,不仅有助于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,也可以为一些全身疾病的发现及诊断提供帮助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(AI)技术发展迅猛,AI眼底筛查系统可筛查出各种视网膜异常,准确率高达95%。今年我院引进了AI软件,在筛查各种眼底病变的同时,还可定量分析视网膜血管管径。定期复查,动态对比视网膜血管管径变化,可间接评估全身微循环健康状况,对于提示心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
一、什么是正常的眼底表现?
眼底又称视网膜,是一层透明的膜,其上重要的标志有视盘和黄斑。视盘为境界清楚、橙红色的圆形盘状结构,是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;黄斑位于视盘颞侧,为视网膜后极部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区域,因中央无血管的凹陷区富含叶黄素使其外观色略黄而得名。视网膜的营养来源于眼动脉的分支,形成两个系统即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,与全身血液循环相连。
二、眼底照相查什么,有何意义?
眼底检查可以观察到视盘、黄斑、视网膜血管等结构。它不仅是检查各种眼病的重要方法,更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监测的窗口。
(一)各种眼病:如视网膜血管病变、黄斑病变、视网膜裂孔、视网膜脱离、视网膜变性等;
(二)全身疾病:了解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肾病等的眼底病变。作为全身微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,视网膜微血管和心脑微血管在病理状态下存在相似的改变,通过可视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也可为全身血管性病变的一级预防、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。
三、哪些人需要查眼底?
建议以下人群进行眼底检查:①高度近视人群:高度近视应做到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眼底,度数越高以及中老年患者,应提高检查频次;②50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三高(高血压、高血糖、血脂异常)人群、肾脏疾病患者;其中,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即应检查眼底,病程5年以上且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每年检查一次,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则缩短检查周期,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半年检查一次,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三个月检查一次,如症状加重及时就诊检查;③有以下症状者:如突发视力下降、视物模糊、视物扭曲或变形、眼前黑影飘动等,应提高警惕,及时检查眼底。
四、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怎么看?
眼底病变虽多种多样,但不同病因出现的病变其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,主要表现为:①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的出血、渗出、水肿;②视网膜本身组织的改变;③由于出血、外伤、炎症或裂孔引起的增生性病变。免散瞳眼底照相是对眼底病变的初筛,初筛异常者需结合病史、视力、眼前节、眼压、OCT、超声、荧光血管造影、电生理等一系列检查综合诊断。
(一)目前眼底筛查的范围是眼底最重要的部分-后极部。其中,黄斑区是视力最敏锐处,容易出现玻璃疣、前膜、出血、渗出、裂孔等病理改变,如检查结果提示黄斑区病变,您需及时就诊明确诊断,以免延误病情。
(二)视网膜血管病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,视网膜血管内的成分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会发生不同程度、深度和不同范围的视网膜出血、渗出、水肿,如检查结果提示此类病变则需引起重视。
(三)全身性血管病的眼底改变:糖尿病、高血压会影响视网膜血管,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眼底并发症,如您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病史,检查结果提示视网膜出血、渗出等病变,您需进一步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分期,进行规范化治疗,以免病情加重。
关注眼底健康,定期眼底检查不容忽视。今年的教职工体检期间校医院将为离退休及40岁及以上在职教职工开展眼底检查,希望老师们抓住机会积极参加。